欢迎来到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院

热线电话:010-5890-8130 I 010-5890-8131

讣告 | 沉痛悼念江平先生

我国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民商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9日12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江平先生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组长。曾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等荣誉称号。   江平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商法理论观点,引领中国民商法学从发展走向成熟,奠定了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作为负责人牵头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起草工作;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诸多重要法律的立法工作。   江平先生躬耕教坛60余年,潜心育人、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广大学生爱戴,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法学教育事业。   江平先生为我国法学教育事业、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江平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我国法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江平先生,深切缅怀江平先生!   谨此讣告,共寄哀思。   为沉痛悼念江平先生,兹定于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上午8:00,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12月23日,上午7:15,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东门发车,上午6:50,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南门发车,分别前往八宝山殡仪馆。   校内外各界欲致唁电、悼文或敬献挽联、花圈,敬请于12月22日12:00前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工作人员。   江平先生治丧工作小组   组 长:胡 明 马怀德   成 员:刚文哲 李双辰 时建中           常保国 李秀云 王立艳           黄瑞宇 卢春龙 王   敏           刘琳琳 罗智敏 孙园植          吴   飚 杨秀清 于   飞   联系人: 程丽萍 58909109 13466646199 于  丽 58909328 13683190473 李炳燃 58909057 18201003109   传 真: 010-58909576  010-58909327   电子邮箱:rscb@cupl.edu.cn   中国政法大学江平先生治丧工作小组 2023年12月19日     法大法考 -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资格考试院 咨询热线:01058908130   推荐阅读   2024法大法考- 热门法考相关课程  2024法大法考 - 热门法考培训课程   2024法大法考 - 热门法考金牌讲师教 2024年最新法考放宽地区名单汇总 函授本科可以报名考法考吗? 法考A证难不难考,通过率有多少? 大专学历能否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法考过了有什么用?

2023-12-20 10:08:50

矢志一流 惟有奋斗 ——校长马怀德2022年新年贺词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随着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即将挥别硕果累累的2021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克服疫情影响,系统推进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培养创新发展。首次实施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贯通培养改革。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以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项目首年招收近百名研究生。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中央政法委签署应用型法学博士培养协议。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业必修课,建成1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教材建设,7部教材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终身教授应松年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新增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英语、国际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等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3个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完善全人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法大学子在系列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多个一等奖,高水平运动队在诸多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就业率稳中有升达97.51%,有260名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学科建设再攀新高。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学科连续三年高居榜首,上榜学科数增至8个,政治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等5个学科的排名连续三年提升。学位授权审核及学科设置再创佳绩,新增审计、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增至11个。自主增设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证据科学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成效显著,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积极推进代表作评价、同行评价、分类评价、过程评价,教育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科研立项数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获批纵向项目114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项、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12项。法学学术论文发表数在全国高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4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打造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高端平台。设立数据法治研究院,数据法治实验室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行政法学研究》新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政法论坛》在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2021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 人才工作成效突出。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育引并举”,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稳步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终身教授张晋藩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艳红等知名教授加盟法大,霍政欣、费多益入选国家人才支持计划,罗翔荣获“中国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之“2020年度法治人物”,赵晶、曹鎏、郭烁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祁欢、张清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刘家安、雷磊分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名师奖”,黄东、霍政欣在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李怀胜和屈高翔、丁如分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黄立君家族荣获全国首批100个“教育世家”称号等。 合作共建更加多元。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共建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与退役军人事务部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与青海、四川、山西、黑龙江等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金融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协同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深化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司法行政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组织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国际交流纵深拓展。克服疫情影响,积极主动作为,与日本同志社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合作高校及国际组织和机构总数增至288所,合作国家和地区增至55个。学校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法学学科共同体中方牵头高校。创新合作交流方式,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项目增至337个,45名同学进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百强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项目。设立国际中文教育法律研究基地,向海外推出中国法课程,积极传播中国法治文化。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为学校第3个获得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创新引智基地。 社会服务积极主动。作为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直接参与《反食品浪费法》《监察官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30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承担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定点帮扶工作,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7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法大人的家国情怀和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诚挚祝福。打造公益普法培训体系,积极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民法典》公益宣讲活动,继续教育学院荣获“2021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金额达到历史新高,首次获评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 民生保障显著改善。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海淀校区旧教学楼入选北京市历史建筑予以保留。教学科研用房调整方案出台,兑现每名教授拥有独立办公室的郑重承诺。海淀校区学生食堂进入全面建设期,昌平校区学生宿舍已完成前期方案设计、手续报批和招标等工作。校园整体美化及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完成海淀校区东校门改造、周边绿地改造及校园交通单循环系统建设。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海淀校区开设大型生活超市、完成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昌平校区增设自习空间、扩建学生浴室,投诉建议平台迭代升级等,尽最大努力便利师生学习生活。积极争取海淀区人才公租房并完成配租,与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加挂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解决教职工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增强了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追梦奋斗正当时,奋楫扬帆再出发。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法大建校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汇聚全体法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苦干实干、乘势而上、勇开新局,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国政法大学蓬勃发展!祝愿大家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2022-01-07 16:35:43

五校连枝!今天,我们一起为西北政法大学加油!

自12月9日以来, 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 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超400例。 这个周末,考研遇上疫情和大雪, 对考生和工作人员都加了一层考验。 此时,更需要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NWUPLers: 疫情当前,忧思寄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请收下来自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校的“应援”,我们和你一起,等春风十里,百花盛开!   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严谨、求实、文明、公正, 法治理想的热忱,让我们同行。 军都山、终南山, 蓟门桥、明德门, 心与心的连接,让我们相依。   山川相异,风月同天。 五校连枝,情汇长安。 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为你加油! 待春暖花开,盼盛世长安!    西南政法大学 望你长安嘉陵畔, 望你长安渭水旁。 同气连枝吾与汝, 南北相牵情几许? 正看红梅香四海,已歌秦腔迎春来!    华东政法大学 太阳照常升起。终南山脚,你在天平楼坚守拼搏。 蓝天一片共守。玉泊湖畔,我在明实楼祈盼祝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 望长安,迎春晖。              西法大,华政园遥寄一枝梅,与你携手共盼春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明德门旁 终南山脚 黄鹤楼下 晓南湖畔 你“严谨 求实 文明 公正” 我“博文 明理 厚德 济世” 我们共守法治信仰 我们共追法治之光   两年前江城疫情突发 我们接收你们最真的祝福 今日也将最诚的祈愿寄予古都 西法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武汉为你加油 和你同在 心意相通携手同行 愿你安好 拨云见日阳光普照 共筑免疫屏障 西法大加油!   风雪虽大, 阻挡不了我们奔赴梦想的步伐! 疫情虽然严峻, 但只要齐心协力, 我们就一定会战胜它! 愿长安,常安! 西法大,加油!

2021-12-27 14:59:46

喜讯!!法大“智”造再创佳绩

近日,我校收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知,《政法论坛》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21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行政法学研究》新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 学术期刊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清晰的办刊思路、鲜明的问题意识、较高的学术质量,引导校内期刊创新内容载体,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展示学校学术水平与实力。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是衡量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国内外权威性、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政法论坛》和《行政法学研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

2021-12-17 10:23:04

辉煌70年丨老物件里,是满满的法大情怀

“七秩芳华,桃李天下。202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7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0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法大70年的办学历史中,流传下很多闪闪发光的老物件。在法大生活学习过的人,在毕业以后往往喜欢保留着它们,如标志着正式成为发大人的录取通知书、大学期间使用过的教科书、笔记本、校徽,等等。这些小小的物件,记载着那一段恣意飞扬的青春岁月,记录着自己无悔的奋斗生涯,保存着最美好的时光。离开学校以后,它们成为压在箱底的尘封记忆,也成为不时想起、难以割舍的一段法大情怀。” 老物件里的法大情怀   邓体校徽 校徽 如今的法大已经不再配发校徽,学校里也没有人再佩戴校徽了。但是在当年,镌刻着“北京政法学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或“中国政法大学”几个大字的校徽不仅是表明身份的重要标识,更是代表着使命与光荣。   毛体北京政法学院校徽(教师)(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徽采用毛体校名,师生分开,学生校徽为白底红字,教师校徽为红底白字。均采用铜镀铬油漆材质,每个校徽背面都刻有单独编号。到了六十年代,北京政法学院校徽略有变化,改用金字,材质也改为铜质珐琅。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徽(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同一时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徽风格与北京政法学院类似,采用铜质珐琅材质,白底红字。   此版校徽使用了很多年(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的第一版校徽采用的是毛体集字“中国政法大学”,铜质油漆材质,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红底白字。同样,在每一枚校徽背面,都刻着独立编号,如“83-学05XXX”。 此后,校徽设计并无太大变化,只不过改用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且不再编号,也不再配发了。因为不再配发,也不要求在某些特定场合佩戴,校徽逐渐成为纪念品,成为特定年代的回忆。   录取通知书 一纸录取通知书,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从此成为一名法大人。薄薄一页纸,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从懵懂青涩,到秉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理念;从一知半解,到领悟“法治天下”的远大抱负;从贪玩耍酷,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数十年来,多少学子走进校门,又从这里走向人民,走向国家建设的岗位。   最初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北京政法学院,还是中央政法干部学校,都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特色:白纸黑字,一个大大的校印将学校的精神倾注于斯。在大学扩招以前,这张小小的纸片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也成就了多少优秀人才。极低的录取率,让它显得尤为珍贵。在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之前,北京政法学院的本科生仅仅1600人,每年仅招收400人。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设立研究生院,当年教育部批准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仅有100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大的录取通知书形式也更加多样,设计也更加美观,并逐渐加入和学校有关的各种元素。如校训、入学誓词及标志性的校园景观。校门是最为常见的标志物,此外,图书馆、端升楼、主楼等景观照也曾出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像拓荒牛、“校花”白玉兰,如今已成为法大精神的象征,它们代表法大,在录取通知书上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 饭卡 如果说在学校,有哪件事与同学们息息相关、不可或缺,那除了上课学习的主业之外,肯定是吃饭了。法大食堂虽然不大,风味却十分多样,从麻辣烫到小笼包,从面条饺子馄饨到意面糕点,从清真食堂到南方风味,基本满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味差异。许多毕业多年的校友回到母校,总是想再吃一顿食堂的饭菜——这些当年被同学们一再吐槽的大锅饭,离开多年后却成了令人怀念不已的“法大味道”。在信息时代以前,尤其是粮食紧缺的年代,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在法大吃饭是凭“饭票”的。每位学生,按照定量发给一定的饭票,在食堂里就以饭票为凭证进行供给。甚至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澡堂还依然使用小薄纸片制成的“澡票”。这些以各种材质印制的饭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已再难寻找,也成为记忆里难忘的风景。 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大的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于是,如新世纪初的IC电话卡一样,学校推出了接触式IC卡饭卡。此类饭卡需要将带芯片的一端朝前插入刷卡机中,才能顺利读取数据。尽管如此,还是比纸质饭票进步了一大截。   要说最有特色的饭卡,不得不提“开洞式”的南开光电太阳卡。这张由南开太阳高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光电卡,正面印制法大校徽、校名、主楼景观照片,和一个代表“饮食”的图标。而最独特的,是卡面上遍布的椭圆形“洞洞”。这些开洞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不同的识别码,刷卡时将卡片插入刷卡机中,由机器识别“洞洞”的排列组合读取卡片信息。这种开洞的方式十分独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仍需插卡,效率较低;二是“洞洞”的排列方式可以轻易仿制。于是便有同学担心饭卡丢失,自己通过在其他卡片上凿洞来实现卡片复制。这个缺点很快在下一代升级中得到解决。仍然是这张蓝色的太阳卡,“洞洞”不见了,刷卡方式也改为非接触式,更加便捷高效。 2009年,我校信息化建设再次升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直观体现是“校园一卡通”的出现。校园一卡通不仅采用非接触式射频IC卡,而且具备身份识别、电子钱包等功能,可以与银行卡绑定进行自助圈存。从此以后,充饭卡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实现,再也不用到窗口排长队了。此版校园一卡通由当时的2005级在校生何文俊同学设计,分为教工卡、学生卡、临时卡。教工卡和学生卡正面印刷持卡人的姓名、部门、照片等信息,作为身份识别证明。正面以学校经典风光为背景,背面以玉兰花和与法大相关的关键词为设计元素,设计得体而独具特色。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卡通可以线上充值,甚至在食堂也可以在不带卡的情况下刷码支付,连圈存机都不用去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借书证(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政法学院记分册》(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除了以上列举的三个经典物件,其他如图书馆借阅证、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盖满注册戳的学生证等等,都是学生时代满满的回忆。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当年排着长队办理的北京公交学生月票?如今,当那个年代的法大人刷手机、手表、手环无感支付坐地铁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一年学校附近公交充值点外那刺骨的寒风?   早已消失的公交月票 时光匆匆,岁月易逝。当你年老,在冬日的暖阳下掏出箱子最深处那深藏的老物件,怔怔地盯着上面的校徽,以及那依旧闪闪发光的“中国政法大学”,眼角的泪光,映照着军都山下、小月河边的青春岁月。那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法大啊,那是难以磨灭的“法大情怀”。

2021-12-08 15:05:47

推动法学研究现代化 我校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分为试点建设和培育建设两种类型。我校申请的“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获准首批试点建设。这是学校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的又一重要标志。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据法治实验室立足于数字时代学术前沿,服务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国家战略,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法学研究范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之路,推动法学研究的现代化,着力解决我国数字时代的重大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问题。 据悉,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2021年初教育部社科司印发《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首批遴选认定5个左右试点建设实验室、15个左右培育实验室进行试点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之路,形成建设标准和管理范式,积累建设运行经验。每轮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含试运行期1年。

2021-12-08 14:51:43

【公告】关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的声明

特 别 声 明 近日发现有机构冒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院XX教学基地”的名义举办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鉴于此,我单位严正声明: 1.因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政策,我院和培训合作单位未开展面授或视频集中教学工作。 2.培训合作单位集中培训工作应符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并经学院同意方可开展。 3.我单位已收集相关证据,将依法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请各位学员谨慎报名,以防受骗。 监督电话:010-58903054      13811435906 贾老师   特此声明!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中心 2020年4月24日    

2020-04-24 17:23:44

郑 重 声 明

      近期有考生举报,法研教育网站(网址:http://www.cupl-edu.com)在以中国政法大学名义进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招生。继续教育学院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心是中国政法大学赋予的唯一以中国政法大学名义举办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的部门,而我中心与法研教育未有举办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方面的合作,亦未授权法研教育以中国政法大学名义进行该类项目招生,因此以我校名义招生的行为已构成违法行为,我中心将保留对违法网站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对冒用我中心或以我中心名义进行招生诈骗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我中心将依法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监督电话:010-58908129                                                                                                                                                                                                                                                                                                                                                继续教育学院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心                                                                                                                                                                          2019年9月23日

2019-09-25 15:48:37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法考新规

历年真金题

法考新大纲

免费公开课

点击留言

我要咨询